掃碼閱讀手機版
央廣網9月12日消息(記者彭洪霞 何武濤 郝錚)湖北省恩施市人武部原部長董高,參軍27年,13年征戰在扶貧第一線,他扎根山區創新提出“131”扶貧新模式,先后幫助7個深度貧困村整體脫貧,將黨的富民政策送到土家苗寨,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高。
碗大一個窩,出門就爬坡……這首傳唱多年的土家民謠,曾是湖北省恩施市紅土鄉天落水村的真實寫照。如今,天落水村變了模樣,村民們很少再唱起這首歌。而帶領他們脫貧的恩施市人武部原部長董高,也即將履新甘肅省酒泉軍分區副司令員。臨行前,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,鄉親們還是習慣喊他董部長。
天落水村村民覃正堂:“我們村1079戶人家,沒一戶不認識他的。他走路帶風,平時和我們說話很親切,但對好吃懶做的人說話不客氣,他經常拿自己的錢幫助有困難的人,吃得起苦。他來了之后,我們村變化特別大?!?/p>
2007年,董高擔任恩施軍分區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,先后幫助4個深度貧困村脫貧;2014年,他到恩施市人武部任主官后,又承擔了3個村的定點幫扶任務。2017年,他再次主動請戰,將恩施市當時條件最差、位置最偏、任務最重的天落水村,作為自己新的脫貧攻堅對象。對于董高的“自討苦吃”,很多人不理解。就連市里負責同志也幾次找到董高,提醒他天落水村扶貧工作面臨的困難,但董高的態度卻非常堅決。
董高:“我也是紅土人,小時候家里比較困難,父母親50歲的時候才生的我,我和我哥讀書都成了問題。但是鄉親們都沒有把我當外人,左鄰右舍你五塊、我十塊從牙縫里擠出錢來,供我上學?,F在,我的條件好了,但是有的鄉親們家里還是很窮,這是我報答他們的機會,這個時候,我必須站出來?!?/p>
天落水村是一個“掛”在懸崖峭壁間的村莊,距離恩施城區約100公里,全村1079戶3500多人,靠種植玉米、土豆等傳統農作物為生,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。要路沒路,要水沒水,要電沒電……似乎困難遠比董高想象的多。經反復考察論證,董高提出了“1個人武部牽頭3個地方單位組成扶貧工作隊,定點幫扶1個貧困村”的“131”扶貧模式,將幫扶力量由人武部孤軍奮戰調整為軍地聯合作戰。
恩施市紅土鄉黨委書記張濤:“人武部幫扶的天落水村,當時我們開會的時候,給老百姓承諾了十件實事,修橋梁、修公路、辦茶廠,有些事情是需要大量資金的。當時我們沒有錢啊。就是董部長帶著我到各個部門去討政策、討資金、討項目。通過一年的時間,爭取到了杭州給我們進行幫扶。然后交通局給我們進行幫助,移民局給我們進行幫助?!?/p>
天落水村坐落在大山里,崎嶇的山路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“攔路虎”,山里的農特產品拉不出去,外面的物資運不進來。村里有一條水流湍急的董家河,隔斷了周邊9個村組2700多人的出行,村民涉水過河多次出過人命。一次調研,董高正好碰上村民覃正梁夫婦在河邊祭奠被洪水沖走的孩子,看著他們悲痛欲絕的模樣,董高心如刀絞,當時就下定決心,排除萬難也要架橋。
董高:“當時我就咬定決心,不管多大困難,一定要把橋先架起來,否則我愧對鄉親?!?/p>
為了這份承諾,董高對接市交通局爭取公路項目支持,協調紅土鄉、新塘鄉落實資金保障、橋梁規劃、設計、勘測、施工……不到一年時間,大橋就竣工投入使用。通車那天,鑼鼓喧天、鞭炮齊鳴,孩子們手舞足蹈,老人們流下激動的淚水。路的問題解決了,董高又記掛著龍角壩村300多戶村民靠天吃水的問題。他帶領扶貧小分隊,翻越海拔近2000米的高山,三探絕壁懸崖尋找到水源,并協調資金1160萬元修建飲水工程,不到一年,一管清水進了農家。時至今日,提起董部長,龍角壩村的鄉親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
龍角壩村村民:“以前,我們這里流傳一句話,叫‘聽水聲看水流,喝水貴如油’;董部長來了,這句話被大家改了,‘不愁喝來不用走,清水送到家門口’?!?/p>
在紅土鄉扶貧,董高始終關注著特困家庭。天落水村村民張岸鋒,做生意賠光了積蓄,妻子離家出走,他一度感到生活無望,靠政府救濟過日子。董高先后8次找張岸鋒談心,告訴他“黨的政策不養懶漢”,鼓勵他重新振作起來,靠勤勞致富。董高協調10萬元無息貸款,幫助張岸鋒啟動石蛙養殖,并聘請技術員手把手指導?,F如今,張岸鋒的養殖產業年收入達到20多萬元,還通過股權分紅為12個貧困家庭帶來收益。
天落水村村民張岸鋒:“做夢也想不到能有今天!感謝董部長,改變我一生,這份恩情我一輩子忘不了?!?/p>
兩年時間,董高依托“131”扶貧模式,辦成了一件又一件鄉親們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:24.9公里硬化路全部貫通,440多戶村民用上穩定電,7 個自然村組實現4G信號覆蓋……他還帶領鄉親們建起了全村第一個年產值240余萬元茶葉加工廠,惠及9個村民小組,帶動了2720戶脫貧村民發家致富?!?31”像是一縷春風,拂過之處皆是希望。而他也可以放心背上行囊,奔赴大西北,開啟新征程。
董高:“大山養育了我,這里是我出發的地方,有我的初心,也是我奔赴新戰場的動力和勇氣。不管身在何處,不論我走得有多遠,只要有時間,我一定會?;貋砜匆豢??!?/p>
凡注有“河北新聞網”電頭或標明“來源:河北新聞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為本網站與河北日報報業集團所有(本網為河北日報報業集團獨家授權版權管理機構)。未經許可不得轉載、摘編、復制、鏈接、鏡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河北日報
微信公眾號
河北新聞網
微信公眾號
燕趙都市報
微信公眾號
河北日報
客戶端